据媒体报道:6月6日,清华大学发布消息称,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完善一流大学布局,立足清华新百年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清华大学拟建立医学部(本部),并将于6月10日举办仪式,以统筹规划清华大学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图片来源:健康时报
至此,清华大学的医学体系中,已经拥有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学院下设的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医学部(本部)。
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这两家的渊源要从1998年说起。
为了发展世界一流大学,提高高校竞争力,那一年,我国开始出现新一轮高校合并潮。在北京大学100周年建校盛典上,「985工程」横空出世。
为了发展综合性大学,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了最经济实惠的措施 —— 合并专科类大学。而国内老牌的顶尖医学院、医科大学纷纷被「收编」,同济并入华中科技大学、湘雅并入中南大学、齐鲁并入山东大学、华西并入四川大学……
同时,政府机构也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本来直属卫生部的12所高校或转归地方,或与其他院校合并。2000年,原直属卫生部的北京医科大学正式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医学部」。
眼见隔壁北大有了医学院,清华自然不甘落后。
与其他烧钱学科不同,医学自有其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好医院,就建不起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在北京,医院早已被老牌医学院校分了个干净,对于清华来说,自建医学院显然已经不是个好选择。
环视全国,能够配得上清华这块招牌的医学院校显然只剩下一所 —— 1957年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那些年的“爱恨情仇”
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两部领导签署了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协和停止了与北大(从燕京大学时代算起)的数十年医学预科合作,开始接洽清华。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原清华大学医学院将逐步整合成为一所一流的医学院,清华不再另设医学院。
但当时的「协和」全名还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签署的《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英语名称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
协和这一次更名的「格式」,就如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样,「北京协和」从「大学」退为「医学院」。无论被迫还是自愿,这一举动,都像是在为两校真正合并铺路。
清华官网上的时间轴
或许,在清华的考量中,经过几年的合作办学,协和会与湘雅华西同济的合并历程一样,经过几年磨合,终将正式与清华融为一体。
但事情却悄悄在发生着变化。清华与协和的融合之路似乎并不顺利,二者也只是合作,并没有实质上的合并。说白了,协和似乎并没有看上清华。
清华大学水木社区的帖子《清华协和分手了》曾提到,「现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做了招生宣传。清华大学秘书长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协和撇清关系,以正视听。
『我们和协和经过几年痛苦的摸索后,决定我们办我们的清华大学医学院,他们办他们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我们现在的关系就是,他们学生的两年预科阶段在我们这里上。』」
2016年12月,在医学院建院15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宣布在医学院下成立临床医学院,医学中心相关职能转入临床医学院。
清华表示,将进一步整合基础和临床教学资源,提升临床医学博士培养质量,建设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对于医学院的发展,董家鸿院长表示:「我们现在不需要那么多的附属医院,关键要先做强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这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的第十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清华放出的讯号则无比耐人寻味。整合资源、建设规培基地、完善教学体系…… 每一步都指向一个独立的医学教育体系,嗅到了自立门户的味道。
增设本部,这次是彻底分手?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没有。
清华大学医学部并不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前身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10月25日,后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但两校并未合并。有时挂牌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
近年来,我国高校中掀起了一阵学部建设的热潮。
学部建设的目的便是整合院系、推行更加高效的扁平化管理,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其整合逻辑既可以按一级学科(专业大类,如医学)设置学部,也可以根据二级学科(细分专业,如临床医学、麻醉学)整合。
学部实行学部 、院系(附属医院)二级管理体制,把学部看做进行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就运行机制而言,学校学部制的改革应从促进学科发展角度出发,理顺学科归属;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这次开设医学部(本部)对于清华而言,无疑是一次重新出发的契机,看得出,清华自我发展医学的决心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