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非常强的竞争,会妨碍正常的学习交流。
撰文 | 王一平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江倩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目前的打算是申请香港的硕士,因此向熟悉的老师发邮件,希望老师能帮她写推荐信。老师的第一反应是问她能不能保研,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后,老师又继续追问她是否有考研的打算。
再次得到否定的答复后,老师在邮件中这样回复她:“时代给你们很多优越的资源,也给你们无边的压力。每个时代都不完美,我们也不完美,但总有空间,或更多可能性,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在这个时代,一个985的本科毕业生能有多少种选择?保研、考研、出国留学、工作?这些选择并不是平级的,而是有排序的。从老师给江倩的回复也能看出来,保研似乎正在成为名校生最优先的选择。
而另一面,国内的名校也乐于将更多的硕士招生名额分配给保研生。据《光明日报》的报道《推免生是否抢了考研生的“奶酪”》,2020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等专业只招保研生;2021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全日制硕士仅招保研生。在即将开始的2022年保研季,复旦大学物理专业计划招收硕士55名,其中保研生占50名。
看起来,保研似乎是名校与名校生的双向奔赴,但保研热的背后也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其一,以名校生为首的年轻人都争先将读研作为首要选择,这是一种好现象吗?是否会导致大学越来越像高中?
其二,当越来越多的名额给了名校保研生,双非学生想通过考研实现学历跃升是否也会越来越难,这是否会造成学历固化?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教授一起聊了聊“保研热”。
读研就是缓三年,
为进入社会多做一个铺垫
看天下
您1991年从南京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又接着在南大读了三年硕士,当时保研、考研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 董晓:现在南大文学院的保研率接近三分之一,但保研制度刚开始推行的时候(保研制度从1985年开始试点),保研率是很低的。我本科毕业时一个年级只有一个保研名额,大部分硕士都是考研的,我当时也是考研。
当年考研的人并不多,竞争也不算激烈,一是因为当时大学生就很少,二是因为八九十年代经商热,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会选择创业或者工作,只有不到10%的人会选择考研。那时候考研的目的一般就是为了做学术,当时很多高校硕士文凭就可以留校任教,我就是硕士毕业留校的,但现在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绝无可能。
看天下
跟您当年相比,现在保研和考研的人都非常多,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 董晓:现在的硕士跟我们那时候是很不一样的,以前硕士是专业培养,现在是素质培养,等于是本科之后的一个再素质教育,读了硕士不一定将来就要在这个领域工作。每年南大文学院保研二十几个人,大部分将来都不会做学术。
现在很多人保研或考研,可能是因为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读研就是缓三年,为进入社会多做一个铺垫。
就业形势不好,学校做不了太多,只能催着院系保证就业率,所以院系就调整策略,但是就业率怎么可能百分之百,再好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学校能做的就是拨一笔钱,让那些实在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做科研助理,帮老师打杂,每个月多少拿点钱,维系一年,就算是有工作了。
一些同学觉得现在太不确定了,先读个研究生再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想读研,我也不会泼冷水。
看天下
有没有学生将保研视为一种解决困境的方法,真的读研了以后反而会失望?
● 董晓:这种学生肯定是有的。很多人可能会有幻想,觉得现在吃紧,说不定三年以后会好一些,缓了三年以后是更糟糕还是更好,研究生找工作是不是比本科生更有优势,这都不好说,要看个人,看专业,看那一年的具体情况。
有些学生读研以后会对老师失望,对我们整个硕士培养方式失望,会因为硕士生活不符合想象中的样子而失望,硕士生焦虑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硕士三年是很快的,第一年上课写课程论文,第二年开题,中期考核,很快又开始找工作,写硕士论文,时间很紧张,也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焦虑里。
看天下
您觉得读研是一种保守的选择吗?
● 董晓:不能笼统地这么说,我觉得还是要看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如果你就想做学术,那你必须要去保研,保不上研就是考研,这是唯一的路。如果你不想去做学术,有其他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可以直接去做,也可以读完研究生以后再去做,都可以。
● 2019年12月19日,山东日照,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图书馆内,考生们在加紧复习,备战考试。( @视觉中国 图)
学校更倾向于招保研生
看天下
每年的保研名额是如何确定的?
● 董晓:保研名额由教育部规定。每年都是先确定了硕士招生总名额,再确定其中有多少分配给保研生,有多少分配给考研生,这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南大文学院每年招收的硕士中,分配给保研生的名额会有变动,但基本在60%左右。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更高,一般越好的学校给保研生的名额也越多。
保研生又分为本校保研生和外校保研生。南大文学院的本科生中,大概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获得保研资格。南大不同院系的保研率也不同,像有些理科院系百分之五六十的本科生可以保研,文学院已经是文科里比较高的了。
看天下
教育部分配的保研名额会比考研名额多,学校也更倾向于招保研生吗?招保研生时,是否也更倾向于本校的学生?
● 董晓:是的。考研是个应试考试,就像第二次高考。大部分考研生是211以下学校的考生,准备的时间非常长,最后考分非常高,当然录取他。但是录取进来,感觉阅读量等各个方面不太好,不利于培养。像我们自己的学生一旦保研保不上,去参加考研成功率极低,很难考上,5个能考上1个就不错,因为复习时间太短。
保研的学生基本是211以上的学校,而且报名有要求,一般是排名靠前的学生。总体来说保研的学生质量更好一些。从公平的角度,肯定要留一些名额给考研,但如果学校说了算,可能会把更多的名额给保研生。
保研生里,本校保研生和外校保研生的招收流程也不一样。对于南大文学院的本科生,就是看排名,排名靠前就可以获得保研资格,有保研资格就能保上南大。对于外校学生来说,排名的参考意义不大,中山大学的第三名和武汉大学的第四名差别不大,排名只是帮他们获得参加南大推免考试的资格,真正录取的时候不会再看本科排名,只看笔试和面试的成绩。
看天下
不同的学校,同一个学校不同的院系保研流程和具体政策都不太一样,这种标准的不统一是否会造成一定的不公平?
● 董晓:这个标准很难统一,学校只能尽可能做到公平。比如之前南大的本科生要获得保研资格,不仅要看本科的成绩,还要参加各个院系组织的笔试和面试。今年南大统一取消了保研资格的笔试和面试,只看本科成绩,就是害怕笔试和面试会导致一些不公平。
不过,各个院系的保研成绩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像文学院主要就是看核心课的成绩,因为核心课是必修的,所有人都会上,这样相对公平一些。但是不是百分之百合理也不好说,有一些很好的选修课,含金量比核心课还要高,但不是所有人都上,分数就没有可比性。
疫情是保研内卷的主要原因
看天下
近两年,选择保研的人似乎越来越多,您觉得造成这种保研内卷的原因是什么?保研内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董晓:我认为疫情是保研内卷的主要原因。疫情以后,出国留学的人变少了,就业压力也更大了,其他选择变难了,所以选择保研的人相应变多了。
保研内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放弃保研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有的同学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或者出国留学就会放弃保研,现在变少了。
二是选择外推保研到其他学校的变少了。之前南大文学院前几名可能都会试着外推到北大或者清华,但这两年内卷越来越严重,外推有失败的风险,大家都不敢冒险了,这是很不好的。这两年还出现了一些北大的保研到南大,2020年北大中文系有12个人都来参加了南大的保研夏令营。因为疫情以后北大也内卷,原来北大出国的很多,现在出不去了,都来保 研。
三是学生对成绩越来越计较了。很多本科生把保研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而保研主要就看本科前三年的成绩,所以每门课都十分重要,不允许有任何闪失。我现在给大三的学生上课,经常有学生给我发邮件或者打电话,说他们想保研,我给他们打的分数太低了。我一般卷子改完都不扔,遇到这种情况就去查查卷子,先看看我有没有算错分数,没算错的话再看一看我当时的打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维持之前的判断。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会给他们回复,你的自我评估有点高了,你回答的并不是很好,这个分数是真实的。
之前还有一门课,两个平行班的平均分不一样,分数低的那个班就来院里闹,最后院里开会,把这个班的分数往上抬了抬。分数高的那个班后来也不干了,说凭什么我的88分只相当于那个班的83分。所以我们现在都反复跟任课老师说,提交成绩的时候一定要互相沟通,避免这种情况。
看天下
在这种内卷之下,本科生的学习是不是越来越功利了?会不会导致大学高中化?
● 董晓:学习就有竞争,这是正常的。但是功利性非常强的竞争,我总觉得不是非常好的现象,这会妨碍正常的学习交流。中文系的学习应该带着强烈的兴趣投入进去,它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但是功利性太强会降低这种效果。
大家太想保研,整个院的气氛有点压抑,但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式。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别的途径去尽可能减轻他们这种心理负担,比如说多搞一点比较好的讲座。
▌编辑:海淀五之谦
▌来源:看天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