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现象:
有些看似不靠谱的父母,却能培养出出奇乖巧的孩子;而有些在我们眼中无比优秀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人们口中的“坏孩子”。
这其中的缘由,确实值得每位家长去仔细琢磨。
01
最近,励志电影《奇迹男孩》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
影片中布朗老师的一席话:“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之间做出抉择,请选择善良。”这句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影片中的男孩奥吉,对“善良”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努力地去融入班级,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每个人的喜爱。然而,因为天生的面部缺陷,他经历了多达27次手术,脸上留下了显眼的疤痕,这让他成为了同学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奥吉害怕自己的相貌会吓到同学,所以常常孤独地一个人吃饭;他甚至自嘲自己长得像海龟,只为了显得和善可亲;当面对他人的嘲笑时,他选择了沉默和忍受。
但令人心痛的是,他的一次次放低姿态,并没有换来同学们的接纳,反而更加被排斥。一位网友的评论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身为母亲的我,真的很心疼孩子的遭遇。可讨好有时候并不能讨到好。”
是啊,真正的善良,绝不是无原则的讨好和忍让,而是应该带有一定的锋芒。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只有让孩子学会“敢讨坏”——也就是敢于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他们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这里所说的“敢讨坏”的孩子,指的是那些情绪价值高、能够积极应对挑战、不轻易被外界批评所影响的孩子。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经指出:“情绪价值低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没有勇气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这些孩子常常会选择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通过讨好别人来寻求自我价值。
而那些情绪价值高的孩子,他们敢于直面困难,允许自己展现出脆弱的一面,他们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更不会因为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02
邻居家的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敢讨坏”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接她上下学,因为路上堵车我们迟到了。结果我被上司批评了一顿,心情很是低落。没想到这个小侄女竟然看出了我的不开心,主动问我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我本来没指望一个小孩子能给我什么实质性的建议,但她却开始娓娓道来她自己的经历。那天她也因为迟到被班主任批评了,但她觉得自己并不是故意迟到的,所以老师的批评对她来说并不成立。
她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听了她的话,我深感惭愧,同时也意识到她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勇气和心态,是因为她始终专注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孩子们面临着来自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
这些压力如同沉重的包袱压在他们的心头,导致许多孩子陷入情绪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甚至有些孩子因此患上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他们急需一束光来照亮前行的道路,而“敢讨坏”的积极心态,正是他们所需要的那一束光。它鼓励孩子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有效地释放内心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敢讨坏”的孩子不仅在情绪管理上表现出色,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往往更高。
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及时清除内心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让自己保持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状态,然后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反,那些不敢“讨坏”的孩子则更容易选择逃避和退缩,他们宁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也不愿意勇敢地面对问题和挑战,宁愿困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愿出来。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时,听到朋友抱怨自己孩子的成绩一直上不去。
正好孩子放学回来了,低着头一言不发,原来是考试没考好,作文也没写完。原因是同桌一直打扰他,而他又不敢拒绝,怕同桌因此不喜欢他。
朋友听后生气地斥责道:“你怕同桌不喜欢你?那你就不怕老师批评你吗?”
孩子听了默默地抽泣起来,却再也不肯多说一句话。
03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总是努力地去迎合别人,只为了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却在不经意间,浪费了那些本应用于学习提升自我的宝贵时间。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他们敢于对那些打扰自己的人和事说“不”,我们或许可以戏称他们为“敢讨坏”的孩子。
当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但这样的精神内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父母的耐心与智慧,更需要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环境。
除此之外,不以结果来定义孩子,也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学会的课题。
《小舍得》中的子悠,在家长会上的一番话,让人深思:“我觉得妈妈一点也不爱我,她爱的只是那个考满分的我。”
这其实是很多家庭的写照。很多家长只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才给予认可和鼓励,这让孩子觉得,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是失败,就会给父母丢脸。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其他的关系中寻找存在感,当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时,他们就会失去自信变得自卑和退缩。
但我们要知道,孩子的人生是由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出来的,并不是由简单的对错结果来定义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守候者,而不是裁判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拥有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